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0|回复: 6

米芾书法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1 10: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作者:转载


【目录】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介】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成就】

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

 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从此开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于任。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 人。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祐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祐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祐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

  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

  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

  所以后人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水墨画艺术】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故事一:装癫索砚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米芾爰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并著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故事二: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时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这里可以看出米芾对玩石的投入与对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米芾对奇石的专注,总结出了鉴石的四大要诀,“瘦、秀、皱、透”,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故事三:以假乱真

  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传说,有一次,一个书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五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是是是。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画又来了,

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给我。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叙说,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诗词】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米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

  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

  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

  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

  夜光一颗千金贵。

  “玩月”亦即赏月。这首词是作者知涟水军期间,登当地名楼——海岱楼赏月时的感怀之作。

  词的上片,首先从海岱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

  “千古”一句,总写涟水全境形胜之处。涟水为水乡,当时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黄河夺淮入海亦经此地,且东濒大海,北临运河,水乡清绝,故以“涟漪”称之。然后特出一笔,写海岱楼高,拔地而起,“下瞰秦淮尾”,以夸张之笔,极写此楼之高。

  “水浸”二句承“下瞰”而来,转写水中浸沉着的碧天;然后又由如水的碧天联想到“广寒宫阙”,接触到“月”,从而为下片写月出作好铺垫。“广寒宫”,非实写,是由水中碧天联想而来。上片用笔,皆“人间世”三字上凝结,“广寒宫”也是为修饰“人间世”而出现的。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海市”即我们常说的“海市蜃楼”,晋伏琛《三齐略记》和宋沈括《梦溪笔谈》等文献都曾叙述过“海市”的繁华热闹。但这首词中的“海市”乃是虚写,实际上只是写海,从而为月出再次作辅垫。如此再三铺垫之后,终至,“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鳌戴三山,系我国古代神话。“三山”,指海中的仙山方壶(一曰方丈)、瀛洲、蓬莱,山下皆有巨鳌(大龟)“举首而戴(顶)之”,“三山”因此不再漂钙动(详见《列子。汤问》)。“轮”指月亮。

  米芾这两句写月出,倒不象前人那样直截了当,表面看来是写“三山”随月轮而至,似以写“三山”为主。实际上还是写月,“三山”只是作为月的被动物出现的,月未出时“三山”暗,月出则“三山明,好象顷刻之间来到眼底。这是一种借此写彼的笔法。这两句不仅充满了神话色彩,而且写得神采飞动,”顷刻“一词,写月轮出海,凌厉之至,神气倍生。而最后两句:”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则是真正写”玩月“”夜光“,指月亮。夜光又为珠名,故以”一颗千金贵“称述之,这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赞美圆月之可贵。这两句,前句重其”异“,后句重其”贵“。因其”异“,始见其”贵“。古人把月视为群阴之宗,崇拜备至。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对于月的种种幻想与评价。

  这首词气魄宏大,选材造语奔逸绝尘,给人以玲珑圣洁之惑。如“鳌戴”两句尤为沉着飞翥,有超逸之妙。此词风格堪称豪放,深得苏轼、王安石等大家的赏识。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录,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

  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

  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

  “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

  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满庭芳·咏茶

  米芾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这是一首饶有情韵的咏茶词,上片咏宴集烹茶,细致优雅;下片引入情事,兼写捧茶之人。

  上片前三句写群贤高会宴饮的情状,为下文咏茶作铺垫。“雅燕”,即雅宴,高雅的宴会。“飞觞”,举杯饮酒。觞,古代盛酒器,呈雀形,称羽觞,故谓举觞为飞觞。挥麈清淡,本魏晋名士风习,常执麈尾(拂尘),挥动以助谈兴。如《晋书。王衍传》谓衍“终日清谈,……每捉玉柄麈尾”。“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当指周熟仁。此三句既点出主人风姿之高雅,又点明宴集之盛大,群贤之脱俗,为写品茗助兴作好了辅垫。“密云”二句入题。“密云”,茶名,又名密云龙、密云团。“双凤”,茶名,即双凤团。“密云”、“双凤”皆珍贵的茶饼。“破”,谓擘开茶饼。“缕金团”等名茶皆为贡品,皇帝又每以分赐大臣,即所谓“赐茶”。“外”二句,写生炉子煮水。

  古人煮茶,非常讲究选水。扬水江南水,有“天下第一泉”之号,词中的“一品香泉”,也许就是指这最佳的泉水。“轻涛”三句,细写烹茶的情状。宋人很讲究煮茶的方法:把泉水倒进茶瓶,用风炉加热,小沸即可(即术语的“蟹眼”),再把研碎了的茶叶投入,便有白色泡沫浮茶汤上面,称为“玉乳”、“雪花乳”,然后轻轻搅拌,便可斟饮。

  这片四句,写美丽的侍女高擎茶具款客的动人场面。“红莲”,指女子的脚步。“坐中”二句,紧承上文。对着名茶美女,怎能不感到良宵太短呢?反愁歌阑酒醒时,人将归去。“点上”二句,说月已当轩,夜深矣,而马弄月影,已不耐烦、暗示已到该离去之时。“频相顾”三句,偏写座客尚未尽欢,流连不忍离去。“相顾”,与上文“娇鬟”呼应。

  此词既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煮茶的程序,又写出了雅宴清谈中侍女的娇美,坐客的流连,表现了高会难逢,主人情重的意蕴,充满清雅,高旷的情致。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公祠 】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城内,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于宋徽宗崇宁年间守无为军时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米芾崇尚晋人法帖与名画,广为搜求,不惜耗费巨金。相传他得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及顾恺之的名画《净名天女》,戴逵的名画《观音》等真迹后将自己的书斋题名为“宝晋斋”,并将收藏的晋人法帖勒石上碑,称《宝晋斋贴》。后遭兵火,石刻残损,继任无为军守葛祜之据米芾拓本重刻,与米刻残石同置官署,后来曹之格任无为通判,又重新摹刻,并增家藏晋帖,及米芾书法多种于咸淳四年(1168年)刻成,名为《宝晋斋法帖》是帖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米刻谢安《八月五日帖》与王献之《中秋帖》外,全是王羲之书;第六、七两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王羲之四子书;第九、十两卷为米芾书。原刻至近代又毁于兵火。只有米芾篆书《宋真宗御制文宣王赞》因在学宫戟门,且埋在地下,才保存下来。

  时值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他公余之暇在此读书挥毫,还在公署西侧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时人以为怪癖,故称此石为“拜石”。原斋毁于兵火,后多次重建,光绪丁丑知县王峻,建米公祠3楹,门居中,于池之左右盖耳房3间,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内。

  现在,米公祠所藏碑刻较前为多,主要是晋唐以下历代名家书刻,计一百四十多方,出自五十余位书家之手。有徐楷、钟绍京、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赵佶、赵孟兆页 、唐寅、祝允明、文征明、沈周、王守仁、王士祯、文天祥、梁同书、成亲王等人的法帖。行、草、篆、楷各种书体无不具备,各种流派争妍斗艳,各种风格,尽呈异彩,令人敬羡不已。

  米公祠作为全省重点文保护单位,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日本等国较有影响,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寻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1: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芾生平大事辑考】

文:李念

一、家庭背景

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高祖、曾祖多系武职官员。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一说米芾父名“佐”,徐邦达《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父佐”当误。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中谈到米芾父亲处云:“父致仕,左武卫将军。”后人则讹为“父佐,左武将军,”也许把“致仕”的仕字讹为“佐”字,又把致字脱去的缘故。)赠中散大夫、会稽(县)公。米芾《书史》云:“濮州李丞相家多书画,其孙直秘阁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辞一云白石枕殊佳……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乐道’。今印见在余家。先君尝官濮,与李柬之少师以棋友善,意以奕胜之,余时未生。”由此知米芾在未出生时,其父曾在濮州为官,喜爱书画艺术,并精于鉴赏,且“尊德乐道”。

芾母阎氏,因其“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以劳补其子为殿侍,后登进士第,恩补校书郎、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逾年,召为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宋史》、《京口耆旧传》、《丹徒县志》、《襄阳县志》、《全宋诗》、《鸡肋编》等均有载。翁方纲《米海岳年谱》谓芾母“赠丹阳县太君”。


二、米芾出生

米芾出生于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云:“我本生辛卯两丙运,今岁步辛月亦然。”又《晋太保谢安石帖后》有句云:“余年辛卯,今太岁辛已,大小运丙申丙辰,于辛卯月辛丑日,余于辛丑丙申时获之,此非天耶?”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是辛卯年,米芾有一方印曰:“辛卯米芾”。由此知米芾生于公元1051年无疑。


三、少年米芾

《韵语阳秋》卷14载:“元章始学罗逊书,其变出于王子敬。”“《襄阳学记》乃罗逊书,元章亦襄阳人。始效其体至于笔换万钧,沉着痛快处,逊法其能尽耶?”《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宜,……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于濮安懿王讳,故或称罗逊”。米芾《群玉堂米帖》自叙云:“余初学颜书,七、八岁作字,至大一幅,书简不成。”由此知,米芾是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襄阳书家罗让(或称罗逊)。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五年庚子,手帖云:余年十岁,写碑刻,学周越、苏子美扎,自成一家,人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之。”“五年庚子”,即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

邹演存《米公祠及米芾族裔脉源考》:“自宋治平四年(1067)随母阎氏离乡到京都汴梁,其母内廷侍侧英宗高皇后,他自然邀幸得迁,……”。


四、米芾仕途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恩荫入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当在本年。”《全宋词》:“以母侍宣仁皇后藩邸,恩补校书郎……”。《京口耆旧传》、《襄阳县志》、翁方纲《米海岳年谱》等载:“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秘书省校书郎。”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二十岁,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二十五岁,十月前在临桂尉、含光尉任,十月后官长沙椽至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三十二岁。

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三十五岁,官杭州从事。

哲宗元佑七年壬申(1092)四十二岁,知雍丘县。

哲宗元佑九年甲戌(1094)四十四岁,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

哲宗绍圣四年丁丑(1097)四十七岁,在涟水军使任上。

哲宗元符二年乙卯(1099)四十九岁,由涟水军使任改除蔡河拨发。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已(1101)五十一岁,发运司属官,在江淮间。

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五十三岁,由发运司属官改太常博士、书学博士。

徽宗崇宁三年甲申(1104)五十四岁,仲春尚在书学博士任,后知无为军。

徽宗崇宁五年丙戌(1106)五十六岁,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徽宗大观元年丁亥(1107)五十七岁,知淮阳军。



五、米芾子女

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二十四岁的米芾在临桂尉任上,长子米友仁出生。友仁,小名尹仁、寅孙、鳌儿,字元晖,人称小米。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附考云:“盖生于寅岁,故以寅为小名。由此考之,友仁当生于熙宁七年甲寅也。”

《全宋词》:“友仁,字元晖,自称懒拙老人。芾子。生于熙宁五年(1072)力学嗜古,亦善书画,世号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绍兴二十年(1151)卒,年八十。”

蔡肇《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铭》称,芾有五子,只长子友仁知名。米芾《题赠叔晦》:“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岳珂《宝晋斋法书赞》卷19载米芾一帖云:“能书第二儿,二十岁化去,刳吾心肝,至今皓首之由也。”又《晋纸帖》中云:“老来失第三子”。这两个儿子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洞阳”、“三雄”。另二子不详,或是二女。《耆旧续闻》云:“世传米芾有洁癖。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芾曰:‘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以女妻之。”《池北偶谈》曰:“段拂、吴激皆米元章婿。拂南渡后仕至参知政事。激字彦高,入金为翰林学士,乐府与蔡松年齐名”。


六、
结交苏轼

苏轼年长米芾十五岁。

米芾《画史》有言曰:“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借去不还。”

《独醒杂志》云:“元丰中过黄州,识苏子瞻,皆不执弟子礼特敬前辈而已”。

《跋米帖》:“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米芾到黄州拜访苏轼无疑,但是,均未言何年、月、日。”因此,研究者有三说:(一)元丰四年说。(二)元丰五年说。朱靖华《苏轼简明年谱》于元丰五年下云:“米芾、董钺、绵竹道士杨世昌等来访雪堂。”王文诰《苏文公诗编注集总案》谓米芾来黄州访苏轼在元丰五年三月。(三)元丰七年说。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引温革叔皮《跋米帖》,系米芾访东坡于元丰七年甲子。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三说中以元丰七年说最为不确。东坡晚年(建中靖国元年)有‘恨二十年知元章不尽’之语,如元丰七年初识,则相差三年。元丰四年虽恰为二十年,然雪堂未建,米芾访雪堂则为虚。”故元丰五年之说较可信。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五十一岁的苏轼六月知登州,十月以礼部郎中召回京,十二月二十日到京。有《与米元章书》:“某自登赴都,已达青社……。复思东坡相从之适,何可复得?”“惟千万节哀自重。”由此推知,芾父当逝世于本年或本年前一、二年。芾父有“中散大夫,会稽(县)公”之赠,会稽距杭州甚近。时年米芾官杭州从事。

《全宋诗》卷821苏轼有《次韵米黻二王跋尾二首》。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米芾诗《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三首》。米芾《书史》云:“当时唱和者黄庭坚一首、蒋之奇诗三首,吕升卿二首,刘诠二首……,共成一轴,亦为此诗之和诗。”当年(1087年)六月或七月,苏轼等十六人于王晋卿西园晏集。李伯时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米芾在扬州。时年五十四岁的苏轼,四月出京,六月往扬州访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苏轼《书米元章藏帖》:“元佑四年六月十二日与章资平同过元章。”《与米元章》书三则,有言曰:“某以疾请郡,遂得余杭…,重辱新诗为送,词韵高雅,行色赠光,感服不可言也。”又《与钱穆父》书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砚铭》。此砚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钟山之侧。……因山作砚其理如云。过扬且伸意元章,求此砚一观也。”《东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钟山砚铭》一首。

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四十二岁的米芾知雍丘县。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云:“七年壬申九月,苏子瞻自扬州召还,元章知雍丘,具饮饷之。既至,则又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洒一行,即伸纸共作字。以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洒行既尽,乃更相易携去,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东坡有《与米元章》二书。其一中曰:“过治下得款奉,辱至礼之厚,愧幸兼极。”其二中曰:“临辱访,欲往谢,又蒙惠诗,欲和答,竟无顷刻暇,愧负可谅。”由此知,米芾在这期间也访过苏轼,雍丘距京较近。

宋·赵令畴《候鲭录》卷7载:“东坡在淮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此事当发生在苏轼知扬州之后,米芾令雍丘之前”。

苏轼《记张元方论麦虫》:“元佑八年五月十日,雍丘令米芾有书,言县有虫食麦叶而不食实。”

《京口耆旧》云:“建中改元(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1101年,—笔者注),坡归自岭外,与客游金山。有请坡题名者。坡云:‘有元章在’。米云:‘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坡抚其背云:‘今则青出于蓝矣’。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自尔益自负矣。”当年,苏轼染疾,米芾多次谒并送麦门冬饮子于北沙东园。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八月中秋,米芾得苏轼去世噩耗,作《苏东坡挽诗》五首。序中有云:“辛巳中秋,闻东坡老向以七月二十八毕此世。”

苏轼《与米元章》书九首中有“岭海八年…独念元章”,“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之语。

米芾《书紫金砚事》:“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静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七、米芾与石

《宋稗类钞》载:“米元章守涟水,地接灵璧 ,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入玩则终日不出。杨次公为按察使,因往廉焉。正色曰:‘朝廷以千里郡付公,那得终日弄石?’米径前于左袖中取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具,色极清润。宛转翻落以示杨,曰:‘此石何如?’杨殊不顾。乃纳之袖,又出一石。叠峰层峦,奇巧又胜。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顾杨曰:‘如此石,那得不爱?’杨忽曰:‘非公独爱,我亦爱也。’即就手攫得之,径登车而去。”冯梦龙《古今谈概·癖嗜部》林有麟《素园石谱》等亦记之。由“守涟水”知此事发生在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或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

米芾《王献之苏氏宝帖赞》序云:“崇宁元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时,甘露下吾家宝晋斋碧梧廿本。”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由‘甘露下’,知《书屏石》亦当作于本年。”其文曰:“西山书院,丹徒私居也。上皇樵人以异石来告余……,又七日,甘露下其石,梧桐、柳、竹、椿、杉、焦、菊,无不沾也。自五月望至二十六日,犹未已。”

又,米芾《幣居帖》云:“四月末,上皇山樵以异石告,遂视之。八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品之上。百夫运至宝晋桐杉之间”。

宋·费衮《梁溪漫志》载曰:“米元章守濡须(无为附近),闻有怪石在河堣 ,莫知其所由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去。”

《渔阳石谱序》云:“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雅,曰透。”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10载:“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者闻而论之,朝庭亦传以为笑。”

郑板桥《石》云:“米元章论石,曰皱,曰瘦,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

《宋史》卷444《文苑六·米芾传》:“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神宗熙宁三年(1070)至神宗熙宁八年(1075)米芾在临桂尉任上。其间,于熙宁七年五月晦日与潘景纯同游桂林伏波岩(龙隐岩),崖上题云:“米黻,潘景纯同游。熙宁七年五月晦。”后作《阳朔山图》题曰:“拜石人,居岩壑,至奇之地,作宦佳处,无过于此。”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三十六岁,季春,游药洲(在广东)。”赵慎珍《米海岳年谱跋》云:“九曜石在学使署中,其一在藩署东斋,上有药洲二字,旁书米黻元章题。又有‘时仲诩积中同游,元佑丙寅季春初八日题’十八字……”。

米芾《书史》云:“王诜与余厚,善爱之笃。一日见语,固愿得之,遂以韩马易去,寻于刘泾处换一石也。”

《书史》:“李邑三帖……余以六朝画古贤,……金华洞天石……数种物易得。”


八、
砚、研山、《研山铭》

米芾爱砚,作我国第一部《砚史》。藏研山数尊。为研山作诗、词、铭数首。

《砚史》目录:“提要、用品、玉砚、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温州华岩尼寺岩石、端州岩石、歙砚婺源石、通远军觅石砚、西部会圣宫砚、青州青石、成州粟亭石、潭州谷山砚、成州粟玉砚、归州绿石砚、夔州黟石砚、庐州青石砚、苏州褐黄石砚、建溪黯沧石、陶砚、吕砚、淄州砚、高丽砚、青州蕴玉石、红丝石、青石、虢州石、信州水晶砚、蔡州白砚、性品、样品。”《砚史》作于何时,待考。

苏轼《与钱穆父》书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砚铭》。此砚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钟山之侧,……因山作砚,其理如云。过扬且伸意元章,求此砚一观也。”《东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钟山砚铭》一首。米芾《书史》曰:“刘季孙以 一千置得余约以欧阳洵真迹二帖……,砚山一枚……以易。……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书史》:“余诗壶岭共倾……,壶岭谓砚山也。”

米芾《砚史》曰:“吾收一青翠叠石,坚响三层,傍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余,顶復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

陶宗仪《辍耕录》卷6《宝晋斋研山图》载米芾句云:“右此石是南唐宝石,久为吾斋研山,今被道祖易去。中美旧有诗云:‘研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润色□书几,隐约烟朦胧。巉岩自有古,独立高嵩□。安知无云霞,造化与天通。立壁照春野,当有千丈松。崎岖浮波澜,偃仰蟠蛟龙。萧萧生风雨,俨若山林中。尘梦忽不到,触目万虑空。公家富奇石,不与常人同。研山出层碧,峥嵘实天工。淋漓上山泉,滴沥助毫端。□成惊世文,立意皆逢源。江南秋色起,风远洞庭宽。往往入佳趣,挥洒出妙言。愿公珍此石,美与众物间。何必嵩少隐,可藏为地仙。’今每诵此诗,必怀此石。近余亦有作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见,每同交友往观,亦不出示,绍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笔想成图,仿佛在目。从此吾斋秀气不复泯矣。崇宁元年八月望,米芾。’余二十年前,嘉兴吴仲圭为画图,钱唐吴孟思书文。后携至吴兴,毁于兵。偶因清暇,默怀往事,漫记于此。”《素园石谱》、《宋诗纪事》卷34亦载。

《尖阳丛笔》云:“米海岳研山,本南唐李后主物,宣和中索入九禁,后流落民间,为台州戴氏所有,明季新安许文穆公得之,又归于秀水朱文恪,流传数世,至竹坨以馈高澹人,至今尚在当朝。按,海岳以砚山与王晋卿易海岳庵地,不能中悔,所谓‘唯有余蟾蜍,向余频泪滴’也。海岳庵宝一砚,以夸示客,言未知发墨否?仓卒未取水,客遂以唾试墨,海岳大怒,立弃此砚,客遂窃之而去。盖知海岳好洁,故以窘子,可发一笑。”

《宋诗钞·襄阳诗钞》:“晚以研山易北固园亭,名海岳庵、净名斋,又作宝晋斋,因号海岳外史。”

《铁围山丛谈》卷5:“径长逾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则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砚。及江南国破,砚山因流落数士人家,为米元章所得。”

宋·渔阳公《渔阳石谱序》云:“近代士大夫如米芾亦好石。除知无为军郡宅有怪石,芾具公服拜之,呼石为丈。时人诮之,不恤也。及研山,一名喜岭,上有一天池,不假凡水,可以濡笔,天壤间奇物也。”

明·王守谦《灵璧石考》云:“后得李后主所宝之灵璧研山,……米老珍之。及归丹阳也,爱甘露寺下并江一古基。……时米欲得宅而苏觊得研,于是竟相易。米后号海岳庵者是也。”明·吴嵩《灵璧石赋》云:“研山参差以华盖兮,松雪五老以云根。”《素园石谱·小引》云:“宝晋所藏三十六峰,坛池毕具,恍惚仇池,小有之天。石理奇秘,固逾鬼工。然非两公妙手,正气吞吐磅薄。有与石而俱存者,何遽千古乎。”

陆煊《梅谷偶笔》云:“米海岳研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径约八寸,高半之。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笋,突然耸峙,上有洞穴,微类笋形。玉笋之下为方坛,下隘上广,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势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张伞、曰华盖。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连坡陀而起,如人伛偻。第二峰则□□离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数十仞之势。第三峰与华盖相连,岗阜朴野,是名翠峦,龙池出其下,幽深无际,疑有潜鳞。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少许,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居华盖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试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莹如玉,千波万皱。望之,或有草树蓬勃。则襄阳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余骤见之,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动。’以志余过,又以叹南朝半壁江山今归何有,而独成此一片石也。”

米芾《书史》云:“王献之‘送梨帖’余约以欧阳询真迹二帖,王维雪图六幅,正透犀带一条,砚山一枚、玉座珊瑚一枝以易刘,见许。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刘为泽守,行两日王始见还。约再见易,而刘死矣。”

《素园石谱》载:“南唐李后主有研山,……后为米元章所得,米归丹阳卜宅,时苏仲恭有甘露寺下一吉基,群木丛秀,南唐名士多居之。米既欲得宅,而苏欲得研,于是王彦昭侍郎兄弟共为之和会,苏米竟相易。米后称海岳庵是也。……米元章题:‘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极变化,阖道门。’莫是龙题:‘非雕非琢,乃合昊朴。为氤为氲,与道合真。是分是循,抑亦观物理而图新者欤。’”

宋·岳珂《宋名人真迹·宝晋斋法书赞》卷十九:“米元章获砚帖(草书十一行):‘仆今日获天下大奇砚,世未有也。他日使公欣赏不已,石佳发墨眼大如钱,大小适中,浑厚古雅,平生收端砚未有此比。异日方知不诬也。公家凤池空,大不适用尔。今岁有此奇获,真丙辛天地合也。问九哥可知。”“右宝晋米公获砚帖真迹一卷,予作砚山图。先一岁得砚山诗,表英光堂将以殿帖谓,足以大全矣。锡山。”“砚山易居在何年不复可考,而是获砚帖公之子友仁指为暮年字。考其岁月,盖仙去前一岁也。岂砚山已去而他砚无可属意者,又将因是以寄怀耶。得帖之岁盖绍定戊子月乙卯日甲子云。”“赞曰:公谓是砚生平之所无,彼美砚山乃易所居,既合其所宝耶。假以自娱,其亦人之情欤。”

宋·岳珂《宋名人真迹·宝晋斋法书赞》十九云:“《铁围山丛谈》曰:‘江南李氏后主常宝一砚山,径长逾尺,前耸三十六峰,皆大犹手指,左右则隐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砚。及江南国破,砚山因流转数士人家,为米老元章得。后米老之归丹阳也,将卜宅,久弗就。而苏仲恭学士之弟者,才时孙也,号称好事。有甘露寺下并江一古基,多群木,盖唐晋人所居。时米欲得宅,而苏觊得砚。于是王彥昭侍郎兄弟与登北固,共为之和会,苏米竟相易。米后号海岳庵者是也。砚山藏苏氏未几,索入九禁矣。时东坡公亦曾作一砚山,米老则有二。”

宋·高似孙《砚 》卷九:“宋米芾远岫奇峰砚说:砚高五寸,宽七寸,厚一寸二分,宋坑□村石,色黄而黝,质理坚致。天然两峰,宾主拱揖。而左峰特耸秀,右峰下平微凹,为受墨处。峰腰大小岩窦五,为砚池。有泄云决雨之势。峰顶镌篆书‘天然’二字,左峰峭壁上刻“远岫奇峰”隶书四字,峰右坡陀刻行草‘子昂藏’三字,峰脚直插水穴,穴上有篆书‘可泉’二字两峰间平处镌。”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西清砚谱卷九:“御制米芾远岫奇峰砚歌:两山左右宾主分,天然景无斧凿痕。远岫奇峰足辩文,下有可泉际渚喷。宝晋松雪斋中宾,质古盖出宋□村。不知何时入畅春,所司旧物呈览阵。为之刮垢拂翳尘,绨几光耀席上珍。世载叶置嗟沉沦,一时喜逢如故人。宗仪砚山空嶙峋,适用真过琅珩旬。翳予别有戒心存,贤材宁无似此云。乾隆丁酉御题。”

“御制再题米芾远岫奇峰砚:不惟弃米兼珍赵,自是宜诗更入图。绨几似非存所乐,偷闲抚帖少工夫。乾隆丁酉御题。”

卷九:“御制再题米芾远岫奇峰砚:远岫秀峰,米老贻秀,王孙宅亦藏之。宋元明即一瞬阅。纸墨笔斯四友宜竖,寓静而横寓动诗。为泳更画为垂设,如定武临真本,此实崇山峻岭披。乾隆御题”。

卷九:“御题诗一首钤宝二,曰太璞并隶书,砚背皱皴有黄鹤山樵笔意,横镌“宝晋斋”三字篆书,左镌“米芾”二字行书,盖是砚为米芾所制,又为赵孟頫宝藏,流传六百年复邀。睿赏希世之珍,洵有神物呵护之不为风雨所剥蚀耳”。

卷九:“砚匣盖里镌:御题诗一首,钤宝二。曰几暇怡情,曰得佳趣,盖面左镌。”“御题诗一首,钤宝二,曰乾隆右镌。”“御题诗一首,钤宝一,曰太璞俱隶书。”





九、
米芾西归

《全宋诗》卷1075《米芾》:“大观元年,出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

翁方纲《米海岳年谱》:“大观元年丁亥,米公卒,时年五十七。《宋史》本传云:‘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其误明矣。又厉鹗《宋史纪事》云‘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亦误也。又宋·程俱《北山小集·题米元章墓》文谓‘米公卒于大观四年庚寅’,此亦不及张丑《清河书画舫》言之为详。张丑云‘米公卒于大观元年丁亥’,又引蔡肇所撰《米公墓志》谓‘葬于三年六月’,此与方信孺记云‘大观三年葬于丹徒长山下’正合也。且黄长睿《东观余论序》云:‘元章今已物’。此序作于大观二年戊子六月,则米卒于大观元年为定说矣。”(大观元年(1107年)——笔者注)。

清·吴炎振《宋诗钞》:“大观二年,罢知淮阳军”。

徐松《宋会要辑稿》:“特恩加赐者,……知淮阳军米芾(大观二年三月)赙以百缣”。


宋·蔡肇《米元章墓志》:“以大观三年六月某日葬丹徒长山下”。

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据《宋史·奸臣传》,蔡京封楚国公在大观三年。米芾‘被旨预观’亦当在本年。蔡京所跋即《大观帖》,其标题皆蔡京手书。每卷末刻有‘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旨摹勒上石’字样。出此,芾本年当尚在人世。薛绍彭有《秘阁观书》长诗一首,惜未署作年”。

《全宋词》云:“芾字元章,……生于皇佑三年(1051),……大观三年(1109)卒,年五十九。或云元年卒,年五十七。”

《语林》云:“元章晚年学禅有得,卒于淮阳军。先一月区处家事,作亲友别书,尽焚其所好书画奇物,预置一棺,坐卧饮食其间。前七日不入荤,更衣沐浴,焚香清坐。及期,遍请郡僚,举拂示众曰:‘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掷拂合掌而逝。”又,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卒前作《临化偈》云:‘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人欲识去来,去来事如许。天下老和尚,错入轮回法(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4-29 08:38 , Processed in 0.0648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