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学生书法网 门户 评论 查看内容

刘斯奋:岭南文化的回顾与前瞻

2012-4-25 14:20| 发布者: 右艺分子| 查看: 2088| 评论: 2|来自: 广东艺术网

摘要: 刘斯奋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的演讲纪实   主持人陈实:各位来宾,各位街坊,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首讲现在正式开始。我是主持人,我叫陈实。这个论坛,刚才在开坛仪式上已经说到 ...

刘斯奋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上的演讲纪实

  主持人陈实:各位来宾,各位街坊,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首讲现在正式开始。我是主持人,我叫陈实。这个论坛,刚才在开坛仪式上已经说到,艺术论坛是其前身,是由南方日报社、岭南文博院和广东科学馆承办的。在开坛仪式上,田主席已经给这个论坛的性质作了高屋建瓴的简要介绍,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我们这个论坛主要的四个理念:第一个,我们这个论坛是要面向大众,面向百姓,我们叫面向街坊,使我们这个论坛能有一个普遍性。第二个,这个论坛是要讲文化的现实和现实的文化,要讲人们关注的,生活中的文化话题,这个论坛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限制性。第三个,这个论坛提出一个口号,叫"大家讲常识"。"大家讲"有两个意思,"大家讲",我们要请大师、名家、专家来讲常识,这个"讲"就是讲演的"讲",讲解的"讲"。第二个意思,大家要遵守这个常识。现在社会上不讲安全,不懂得尊敬,开车有的人闯红灯,牛奶里面放三聚氰氨,这些都是因为缺少了常识,违背了常理,不讲常情,对知识采取了一种忽略的态度,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时代反而成了一个常识很稀缺的时代。这个常识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我们国家,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这个社会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要请这些名家、大家、专家们来,以他们的认识和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真知灼见给我们讲最基本的道理,最基础的道德,讲文化的一些基点,通过他们的思想和语言,来建立起我们新的精神语法,培育出我们日常所必须有的,所应该有的心灵和精神的信念。我们听了这些大师、名家、专家们讲了这个常识以后,大家都来遵守这个常识,使我们这个社会更美好。
  我们这个论坛在"大家讲常识"的形式下,它也有超越性。最后,这个论坛是要通过广东岭南所有出现的新的人物、事物,通过这个东西来引导一个新的文化潮流,创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使我们这个论坛具有一点超前性、前瞻性。
  今天是首讲,主讲嘉宾是刘斯奋先生,斯奋是我们广东省的文联主席,原来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广东画院院长,刘主席的长篇小说《白门柳》三部曲获得了矛盾文学奖,是目前我们广东唯一的一个矛盾文学奖得主。他的山水画《婉约朝中》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也就是说在小说创作和绘画艺术上他已经走到了一个最高的层次。他的书法、诗词在文化艺术界也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在广东,他是一个集领导、小说家、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文化领袖,或者是刚才田主席所讲的文化人。所以,刘主席他就是一个岭南文化的传人,他一直关注着岭南文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他提出"朝阳文化"理论以来,在新世纪他又提出了广东和岭南文化的本质是工业文明,他以最新的学术眼光注视着我们的岭南文化,他以最先进的文化理念来阐释和解释、诠释着我们的岭南文化。今天,他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岭南文化的回顾与前瞻》。从这里,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可以了解岭南文化的性格是什么,我们也可以了解刘主席他的文化态度,而且通过刘主席的文化态度,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文化知识分子在新世纪,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更深入的改革开放中,他们所具有的新的文化姿态。
  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主席,让他用智慧来照亮我们的心田!

刘斯奋开讲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是"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的首讲仪式,这么重要的一个仪式,我们主办单位坚持让我来做第一讲。对于这个重要任务,我实在是非常不敢当的,因为这么重要的讲坛,首先应该请著名的学者来开讲。我不能够算专家,正如陈实介绍的,我太不专了,什么都搞一点,什么都涉猎一下,"专家"这两个字我是万万不能当的。我也许能算一个学者,这个学者的概念就是一个喜欢学习,愿意学习,爱思考的这么一个人。
  我今天选择了《岭南文化的回顾与前瞻》来作为我讲演的题目。我之所以选择这么一个内容,首先是从我自己的实际出发,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在广东、广州生活了几十年,我今年65岁。在广东经历了几十年的沧桑,经历了文化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又主要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所以,对于广东的文化应该说是有所了解的。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我还是能讲出一些思考的结果,来与大家共同分享。选这么一个题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省委前些年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最近又进一步提出要增强广东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把文化跟一个地区的发展,地区的进步,地区的综合实力结合起来,提到这么一个高度来认识文化,我想这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讲广东的文化,对我们落实省委的号召应该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讲《岭南文化的回顾与前瞻》?如果我们广东人,或者到广东来工作的新客家,都对广东的文化已经非常了解,很有自信,很清楚,那就不需要再讲。而问题恰恰在于,这个问题多年以来还困扰我们广东人,它还是一个问题。广东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没有文化?对这样的问题还在争论。在这种情况下,那就需要把这个问题讲一讲,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这个共同的认识基础上去发展我们的文化。
  广东的人口增长确实是非常迅猛的。在三十年前,也就是1978年,广东全省的人口大概才5500万。到了前两年,已经发展到一亿二千一百多万,超越了河南省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增长这么急剧,如果放开让广东本土的人去生,恐怕也生不了这么快,三十年间翻了一番以上。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应该说是这三十年广东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吸引了全国各地很多新的移民来到广东。什么是"新客家"?拿广州市来说,1978年市区人口才130、140万,连郊区也才300多万,现在广东常住人口700多万,流动人口500多万,一共1200多万,人口的变化肯定带来一个重新来融合、互相交融的过程,就要对广东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更清醒的认识。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他往往抱着原来家乡的文化认识、观念,他来到广东,觉得跟他们家乡很不相同,很多情况都不相同,对文化的见解,文化观点也不相同,老是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广东本地的人,也在这么一种交融过程中,本来对南方文化比较清楚,但人口一发展,各种人口交汇在一起,各种声音、各种观念的相互碰撞,也闹得他们有点糊涂了。我们对广东应该怎么看?怎么认识?怎么定位?我们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什么?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就要有一个理性的共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对于我们建设文化大省,提升广东的文化软实力都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由于时间所限,我就讲三个问题:一个是广东文化的特点;一个是广东文化的定位与价值;第三个问题是广东文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广东文化的特点

  广东文化,如果说它有什么很明显的特点,据我的认识,广东的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杂交的文化。为什么说是杂交的文化?因为广东这块地方一直处于我们国家南边的边陲地带,中间隔着南岭。在古代,由于经济不够发达,开发不迅速,交通不便利,气候地理环境不同,就形成了相对的不同的本土文化。
  广东这个地方,古代属于百越地区,这个"越"跟"粤"是一个意思。它跟中原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有它自身的文化特点,这个地方由于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的关系,形成了南粤本土的特点。最古的文化可以追随到13万年前,马坝人、柳江人文化遗址,然后又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新潮汕遗址,具有新时期晚期的伏羲氏族社会特征的"石峡文化遗址",说明岭南文化在先秦时期主要是单一的百越族人创造的。大家到博物馆看到,很多器皿都是用蛇作为花纹,用蛇作为装饰的元素。头发不像北中原那样,打一个结系在头顶上,而是把头发剪短,喜欢用刺青搞一些花纹在身上。当时居住的方式也是原生态的居住方式。在屋子下面用木材等把它搭高,跟地面离开一段距离,人就住在上面,下面就养猪、养鸡,因为地下潮湿,这个就是当年南粤百越民族的一种文化。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中原文化的进入。中原文化最早也就是在秦始皇在岭南统一中国后,在岭南建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个郡。同时向岭南移民、屯兵,当时,从北方进入广东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南岭山岭重重,没有路走,人进不来,在广西修了一个灵渠,船绕过这里进入广东。中原文化随着移民、屯兵就迁入到广东来了,第一次中原文化跟这里的土著文化产生了碰撞,产生了交融。最新的研究,说中国人的基因很有规律,北方人男的是少数民族基因比较多,女的是中原地区的人基因比较多;广东男的中原的基因比较多,女的就是土著马来人种基因比较多。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每一次战争都是大量的男性战士往南打,就把当地的男的给杀掉或者赶走,把女的霸占做妻子结婚,这样一种历史发展,北方长达几百年都是民族大融合,都是这种状况,而广东不断有中原的兵打过来,就产生这么一种状态,这就是基因融合的变化。
  岭南从秦朝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影响,到了秦汉之交,赵佗称帝占据岭南,这是百越生态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的繁荣时期,是第一个大交汇,大融合的时期。在历史上还出现几次大融合的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很多的中原士族纷纷往南迁移,跑到广东来避难,这是一次大的融合。再一次,宋朝和元朝,蒙古人从北方打进来,宋朝的政权守不住了,不断的往南逃,跑到广东来。现在广东新会衙门发生过广东史上的一场海战,宋朝最后的皇帝宋帝昺就跳到海里,据说江门那里还有很多古代的沉船,现在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再一个,就是明末清初,满洲人从北方打进来,明朝守不住了,就不断往南撤就撤到广东来了,在广州、在肇庆都成立过南岭政权,这是北方的士族官僚大量的南迁,这三次大量的南迁使中原文化跟岭南文化产生了不断的交融,不断的碰撞,不断的融合。所以,文化的第二个源头就是北方中原文化的传入。
  第三个源头,一直讲得比较少,不太注意。广东作为通商口岸,很早就跟海外发生通商关系,在唐代以前都已经开始跟南洋通商,唐朝专门在广州设立一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今天广东的海外贸易源远流长,在贸易过程中很多南洋的商人都到了广东,也不光是南洋,到印度、伊朗、波斯这些地方都来通商贸易,把中国的瓷器、茶叶运到那边去,又把那边的香料等海外的特产运到这里来交换,所以,在广东生活着很多外国的商人,也把外国的文化带进来。有一种说法,广东有一部分人头发是卷毛的,纯种的中国人头发是黑的,直的,卷的是杂种。虽然"杂种"这两个字说起来不好听,但杂种很聪明,很有才华,我认识几个画家都是卷毛的,都很有名。
  广东文化应该是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土著的文化,一个是中原的文化,还有一个是海外文化。这三种文化杂交就形成了今天的岭南文化,也因此形成岭南文化的一个特点。当然,这三个文化源头不是并列的,起重要作用的还是中原文化。
  前些年兴起了祠堂文化,各地建造祠堂,有些人写祠堂的堂联,汕头那边写到"清河旧家"、陇右世家",祠堂都挂这种牌子。一开始他们让我写,我说你知道"清河旧家"是什么意思吗?清河在哪里?他们说不知道。清河就是山东、河北交界的清河县,《水浒传》里武大郎的那个地方就是清河,当年那个地方也是很多大家族在那里。唐诗里面写到,那里的人都是善武的、勇猛的、打仗的。这么多年,他们只记得清河旧家,不知道是从北方迁移过来的。"陇右"也是陕西那边的。
  潮州人做菜很有名,做得很好吃。潮州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粗菜精做",菜都是很简单,但是经过很精细的制作,做得很好吃。这个传统怎么来的?我后来跟他们商讨一下,也许是这样来的,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从中原迁移跑到这里来,钱也没有了,身份也没有了,但是享受还是要享受,但是又没有那种山珍海味让他享受,粗菜也要做得很精细,保持当年享受的水平,这也许是潮州菜形成的一个原因,这只是一个猜测。
  从以上岭南文化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几个特点,一个是内涵丰富。前面说到的杂交,既有土著原生态文化,也有中原文化,更有多种杂交地域文化。第二个是个性鲜明,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岭南文化相对突出,就是因为它的土著文化非常丰富,同时大量吸收、融合了异域文化,看上去显得比中原正统文化不尽相同,就算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说,岭南文化个性鲜明,共性之中也包含着特性。
  另外,它是杂交生成的,生命力很顽强,适应性很广泛。说到杂交,真的很有意思,以前说人也好,说文化也好,都比较看中它的纯粹性,人的血统的纯粹就意味着身份高贵,叫纯种。像好马要纯种马,狗要纯种狗。相反,血种混杂,来源不纯,杂种几乎就变成了卑贱的意思,这个意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直到今天,如同刚才讲到的一些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也是存在鄙视他的血统不纯的原因。美国文化就是杂交的产物,它本质上是欧洲的,但是显然不是纯粹的欧洲的血统,美洲的印第安文化、非洲的黑人文化、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亚洲文化等等,各种来源都有,可以说相当复杂。但是,美国文化的活力也正在于此。法国人看不起美国人。但是,在文化的影响力、文化的活力上面,法国文化绝对比不上美国的文化,它是吸取各种文化积极的因素,形成今天自身的文化。
  今天的基因科学已经证明,杂交其实是一种生命的优势,近亲繁殖反而是有缺陷的,会退化。袁隆平搞水稻就是搞杂交的,如果不杂交放在那里,过不了多少年它就退化。我想文化也应该是同样有这个特点的,所以,对文化的杂交应该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我们前面说过,文化的标准是发展的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变化,对杂交的认识变化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广东文化的定位与价值

  因为这些年我们建设文化大省,很多专家,很多学者都在用各种方法总结岭南文化的特点,应该说有好几种,我想这些讲法都对,都有它的道理。但是,最近编辑《岭南文库》,大家都知道这套书,陈三先生,他80多岁了,他编《岭南文库》编了20年,很有成绩。他最近找我,要我写一本关于岭南文化的书,我今天演讲的这个题目就是他设的。他曾经在文章里说过,对我的在岭南文化的几个特点的总结,他最欣赏,觉得还不错。既然老先生这么肯定,今天我就根据这几个特点来谈谈我对岭南文化特点的认识。
  我对岭南文化的理解,实际上是三句话,就是"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我这样概括跟其他的一些学者概括不矛盾,实际上都是那个内容,我用这三句话概括觉得更容易记住。一般来讲,凡是杂交生成的东西个性都比较突出,我们说人家是杂种,就说他是野性,个性张扬,不像正统那些老实规矩,岭南文化是杂交的产物,它的个性也十分的鲜明。这个"不拘一格"就指岭南人秉性十分务实,做人做事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的时候特别注重实效,而且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及时作出调整。这么一个特点的形成,实际上跟岭南文化的发展是有密切关联的。
  当时大量的中原人在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远涉千山万水移民到岭南来,说到底是为了谋生,为了寻找出路。我们大家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的交通工具还比较落后,伙食也比较紧张,那些时候百万农民下广东,你看他们多么辛苦,挤火车赶路。设想在以前,没有火车,连道路都没有,这种情况下移民到岭南来,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跑到这里来,无非就是逃避战乱,逃避灾荒或者民族压迫,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谋生,寻找新的活路。这么一种身份是完全没有根的,完全没有身份来到这个地方,要找活路就决定了他们一定要打破以前在家乡一成不变的旧有观念,要放弃原来在老家那个时候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想方设法适应新的环境,企图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站稳脚跟。
  本地人已经占据了这么一些生存空间,你要进入这里来,你要重新站稳脚跟,一定要很灵活,从实际出发,放弃自己原来的那一套,适应新的一套。另外,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不是一个地方来的,有山东、河北、湖南、江西等等,再加上本来大量的土著居民,这些人共处一地,观念和习俗的差异必然使他们彼此的关系变得格外复杂。处理复杂关系,也只有用不拘一格的心态才能互相适应。所以说,岭南人这种不拘一格,跟它的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块的。现在很多新客家、新移民来到这里,我想也有同样的感受,家乡那一套在这里用不上,这里根本不是这样的,你必须要适应新的东西,你必须打破成见,要不拘一格来适应。我想这种感受,直到现在都还是一样。
  再讲"不定一尊",这是讲包容的心态。我们讲岭南文化是杂交生成的,杂交本身就是多元的产物,不是纯种,杂交生成的文化就导致了它天然的具有包容性,只有包容它才能杂交,不包容你怎么杂交?不通婚就杂交不成。文化也一样,不来往杂交也不成。所以,杂交本身有一种包容性。广东文化的包容性跟历史的发展很有关系。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北边来的朋友,他们对广州城市的感受强烈一些,这个地方包容性强,胸怀比较广大,什么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这种状况大概是源于岭南文化的多元构成。
  当然,中国幅员辽阔,中国文化本身就包含众多的地域文化,包容也应该是正统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为什么说包容也同样属于岭南文化的特性?岭南文化隶属于中国文化,岭南文化包容就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这是岭南文化中特性中的共性。不过,岭南文化在包容性这点上还有其鲜明的特点,这种包容最突出的不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仁慈恩赐,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横向的平民的意识。不像北方人,你来了给碗饭给你吃,仁慈的对待你。广东不是这样,广东是横向的平民意识,这样跟它的移民历史有关系。当时,所谓的移民,说到底,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远走他乡的落难者,对于土著居民来说,这些人就是毫无根基的外来者。因此,谁也不比谁优越,更显贵一些。于是,自然就得用一种较为平等谦和的态度处理彼此的关系。
  事实上,移民离乡背井来到岭南,原来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也不会承认,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你想站稳脚跟,就得自力更生。由于远离政治权利中心,广东门阀、等级制度的防范相对薄弱,只要有真本事就容易有出头之日。再加上这种生存环境,海外贸易的发展,民间的依附心理也随之淡化,相反,催生出一种比较普遍的平民意识和自立意识。广东这个地方没有门阀,它是平民意识,你原来在老地方,你有多牛也好,多有成就也好,你到广东都得从头开始,原来的那套并不被承认。
  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广东先开放,对全国很有吸引力,全国一些名人也跑到这里来,等待大发展,等待大展宏图。我记得郭兰英,这位很著名的歌唱家跑到广东。她来了之后发现,这个地方不承认历史,广东人不太认你,对你不会膜拜,你在这里要重新审视自己。过了不久,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不太适合,也许是因为广东没有文化,所以又跑回去了。事实上,广东对外来者还是很包容的。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选了一个新的主席周国城,周国城不是广州人,他是浙江人,他十几年前在浙江当一个出版社的主编,他到广东来发展。他也是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人一方面很能够融入广东这个社会,跟广东的文化界、书画界交往得很好,他把自己当成广东人,为广东的美术服务,引进不少好的展览。我问过他,在浙江有没有让广东人当美术界的主席?他说不可能。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广东的包容性的确很强,没有很强烈的排斥概念。只要你不用你的历史,用过去的历史来显摆,在广东干出成绩来,广东照样承认你。这就是广东,这就是广东岭南文化的包容性。
  至于岭南文化的第三个特点,"不守一隅",不会整天守着这个角落不动,为了生存和发展,一定要不断的改变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移民心态。当年离开故土,离乡背井,就是不守一隅才离开了家乡跑到广东来,不愿意到老地方坐以待毙。为了活得更好,转变生活方式,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如果在岭南过得不顺心,他们干脆跑到海外去,就不愿意守这个地方。所以,不守一隅,经常变化生活方式、生存环境这也是岭南的一种文化心态。
不拘一格的务实,不定一尊的包容,不守一隅的进取,岭南文化几个大的个性是由它的移民历史,由它的杂交文化决定的。那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呢?当时,从中原来的移民,包括现在的一些新客家,我想都是中国人中最富有冒险精神,最能吃苦耐劳,对物质的追求,对精神的追求最强烈的人,最执著,最酷爱自由,没有恋旧思想的人。我们讲古代交通这么不方便,不发达,还是远涉千山万水跑到广东来,不怕吃苦,就是为了追求自由,追求物质,满足他的冒险精神的取向。
  这三点,我想对岭南文化价值可以简单做这么一个概括,一是它务实的个性决定了竞争力,二是其进取的个性决定了创造力,三是包容的个性决定了亲和力。
  先说岭南文化的竞争力,所谓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实力的较量,而实力的形成,不能靠空谈,必须脚踏实地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积累自己,充实壮大自己,也不能死守过去的教条,而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行动的方式方法。岭南人特别务实,对实际效益的追求十分明确、执着,灵活机动的应对障碍,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岭南人厌恶不切实际空洞的说教,尤其不会把时间花在无谓的争论上。当然,这也就抓住了竞争的本质,抓住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中国文化,为了压抑物欲,平实竞争,特别强调重义轻欲的君子之道,不可改变的祖宗家法,这在闭关锁国大一统的时候行得通。闭关锁国,没有强敌跟你竞争,没有严酷的威胁,为了保持内部的统治和稳定当然要搞平均,大家安贫乐道,这个统治就稳固了。但是,到了近代,面对世界范围的群雄争霸,这种思想就变成了限制行动的枷锁。就连中国在跟西方列强谈判的时候也大摆谦谦君子的态度,被对方得寸进尺,结果吃了大亏。从这一点上说,岭南文化务实的个性可以调整传统文化的某些偏颇,这是岭南文化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之一。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传统十分绵长,十分成熟,这容易形成一种惯性。相反,新的发明、发现、改革、创新往往举步维艰,进展缓慢。例如做学问,人人常常满足于尝试经典,就较少应现实的需要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不同的是,岭南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的移民不远万里到岭南来寻求新生活,面对全新的环境需要不断探索,大胆尝试,这种传统就决定了岭南人本性中有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
  岭南文化以开放著名,比如禅宗六祖慧能,就是西南佛教成功的重要人物。而明代大儒陈白沙,也是对礼法遵从,发展自身的。特别是在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此外,岭南人还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说第一个现代公司,第一家新闻报刊,第一所学校,第一个电影家,第一个摄影家等等,还有黄埔军校对现代历史的贡献是直接而巨大的。到今天,改革开放以后,岭南人民的观念变革、制度创新、文化创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至于说到岭南文化的亲和力,我想大家感受非常明显。正如刚才所说的,不少朋友感到广东这个城市包容性比较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门望族,人的精神气质也是不卑不亢,不讲究出身,也不太注重来历,平民化、大众化的色彩极强,对人也好,对文化也好,没有天然的门槛,谁都很容易进来,进来以后凭自己的本事立足。所以,这个环境能够吸引众多人才来施展身手,各种文化也率先从这里登陆,这就是亲和力。
  讲了以上的这些,我觉得岭南文化很有自身的特点,也很有价值,这个价值实际上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经过这么多年的社会发展之后,还有不少人,包括部分的广东人还觉得广东没有文化,老是怀疑这个问题,老是产生争论。我想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来说,就是没有融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从文化评判的标准去认识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广东在中国是开发得比较迟的地区,在整个农业文明时代,广东还没有真正开发。虽然在明朝以后发展得快一些,但是还没有真正起飞。我得到一个材料,在明末清初,全国20万人口的城市,江西都有6个,广东才有2个。所以,在整个农业社会,广东整个文明都是落后的,不仅不及中原地区,不及陕西、山西、河北,比不上江苏、浙江,甚至连湖南、江西都比不上,这个是在农业时代。看看宋明时代,江西出了多少人?欧阳修、王安石、汤显祖等一大批,都是江西人,这是江西的文化发展不得了的时期。长江最后一段交通很发达,也使它的文化很发达。
  广东经济的起飞和文化的起飞,实际上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也就是在100多年前,西方工业文明之风向全世界传播,传播到中国来,这个时候才是广东真正经济起飞和文化起飞的时候。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开始。我们讲的"四个现代化",就是我们国家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这个就是现代化。在这个转换的关键点上,广东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海外贸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国只开一个通商口岸,那就是广州。所有的外来贸易都要在广州进行,广州的十三行就是闭关锁国的象征。正由于这么一个机遇,广东接受了很多外来的文化,很多的思想,以及外来先进的一些设备、机械、新的文化。
  西方文明首先从广东这里滔滔进入,同时,也带动了文明的转型和文化的兴起。文明的转型,就是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我们接受的就是一种工业文明文化的洗礼。所以,150、160年前,广东最先接受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洗礼,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形态,从而向全国输送辐射。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是中国最先向西方学习的人,他讲的四个人有三个是广东人,这个就可以证明。从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涌现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引领全国潮流的人物,当时广东文化的先行性和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第一个在海外设的招商局也是我们广东提出来的,但是当时没有接受,后来还是建立起来了。搞了招商局之后,原来要上海的一个人在主事,但是搞不好,后来又换了广东一个人,就搞得风生水起。
  广东作为唯一口岸--十三行,全国开放以后就不再是广东唯一口岸了,因为签条约之后开了好多的口岸,全国好多地方都可以通商,上海在那个时候就发展起来了。但是,上海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人,上海由两种人组成,一个是宁波人,一个是广东人,上海一些人的祖宗有相当一批是广东的。改革开放早期我到上海去买东西,很多售货员都会讲广东话,他的祖宗就是从这里过去的。当时广东文化的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广东文化仍然以新的文化姿态、文化观念和文化产品在引领潮流。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生历史性转型的过程中,广东发挥着全面、深远的推动作用,广东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就在这里。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广东作为先行一步的地区,是新兴的工业文明而不是传统的农业文明,这应该成为衡量广东文化主要的视觉和基础。现在对广东文化有争论,就是对这个标准弄不清楚,还是用农业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广东,广东在农业文明就是发展得比较晚,拿那个文化来说广东就没有,拿工业文明的标准广东毫无疑问是先进的。所以,首先要把标准弄清楚,对广东文化才能看得清楚。现在世人对中国文明转换缺乏清醒的认识,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是搞现代化,是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也要跟着走。在这个关键上,很多人还习惯原来的农业标准,对转变的深刻性和必然性缺乏清醒的自觉,所以,对广东文化的重要性成果视而不见也就不足为怪。
  如果用新的工业文明来判断,广东涌现出一系列在农业文明时代所没有的,属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形态。最近三十年,广东现在的文化产业比较发达,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绝对是工业文明的专项,农业文明是没有的。广东文化产业占全国1/6的份额,广东报纸、传媒风格是全国公认的,广东的报纸是办得最活的,最有影响力的,这个在农业时代是没有的,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流行的社区文化以及数目惊人的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也是如此。最近我们搞了个全省的美展,送来的展品有4千件,这4千件的概念是什么呢?除了一些功成名就的老画家,光是体制内的展览就有4千件,要在两天内要评出来,评委累得要死,一秒钟这个画就过去,不行就过去,广东的文化已经繁荣到这种程度。我们广东省博物馆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博物馆,还有我们已经开放了的广东科学中心,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在文艺这个行当中虽然发展不平衡,但是好的品类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近十年,我们在文化领域做了很多事情,办了很多活动,很多大型的活动是其他的省份根本没有能力去举办的。像全国书法展,操作力度在全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在深圳搞文博会,在珠江三角洲一个市,甚至一个镇都有一个很漂亮的博物馆和科技园,可以承接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实际上,这些都证明近三十年来,在工业文明时代广东是走在很多省份的前头的。
  当年有人在广东的画展会上讲,干脆到临近的省份去搞个展览吧,因为一些省份的文化应该说也是很深厚的,但是像样的美术馆,一些省是找不到,这个对比太强烈了。广东在社会治理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在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等制度方面,都显而易见的走在很多省份的前头。乱七八糟的事情广东也都有,但是在程度上、治理方式上还是拉开了距离,我们坚持进行民主与法制建设。所以,在这些事实面前,还说广东没有文化,显然是不顾事实的,甚至广东人也开始变得心虚胆怯也太没有自信了。
  当然一种新的文化建立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工业文明在广东毕竟只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150多年之内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是战乱和动乱 ,剩下的也就是几十年,要求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够产生出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相媲美的丰硕成果,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能拿几十年的工业文明的建设与几千年相比,那这样要求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农业文明、古代文物、文献、古迹方面,广东确实没法跟很多省份相比,但是那些东西都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作为当代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为文化做了什么事情?
  经过150年的发展,尤其是30年的经济腾飞,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基础,广州在工业文明文化的全面腾飞,我觉得是早晚的事情。

广东文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岭南文化"尽管有很多优点,作为一种"杂交文化",作为一种"移民文化",都有它的优点和作用。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同样,岭南文化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说,我们讲的亲和力,在肯定"岭南文化"平民意识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广东的精英文化、精英意识不足。岭南这个地方好比一片阳光灿烂的沃土,最适合来自各方面的种子发芽,草木自由生长,不过岭南人对于参天大树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态,似乎在担心这些大树会剥夺了众多草木生长的权利。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名家大师也不太热心,不像北方那样会炒作,可能比较低调,广东岭南人不像北方那样,炒得那么热。一些城市的文化成果也缺乏有力的保护,宣扬和开放,这是精英意识不足,也是一种缺陷。
  我们老说,很多大名人广东都没有,这个跟广东人的脾气有关系。广东人比较务实,有些虚的,明明是炒作起来的,就不买账,不以为然,所以就形成了这么一种状态。我们画画,北方的人说有的有多了不起,我看也不见得有多少了不起,只是善于宣传炒作。我们跟北京不能比,北京肯定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但是跟其他的省份比,这个是可以比的。我想,精英意识不足也造成了广东的文化形象往往不那么亮丽,这是一个缺陷。
  事实也是这样,讲到岭南的什么第一,都是在岭南的土地上开花,却在别的土地上结果的。广东人最早生产了电梯,电梯厂最早就是在上海建立起来,并成了电梯业的中心;当年新会的大儒陈白沙,要在京城才能成名;梁启超也是离开岭南之后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大概就是说岭南文化也是精英辈出的。
  我们的文化创造力也存在问题。"岭南文化"往往表现为感觉敏锐,反应迅速,勇于尝试,善于复兴,爆发力好,但往往耐力不足,定力、持久力不够,就使发明创造难以做到枝繁叶茂。历史上的岭南文化巨子不时出现,却从来没有出现群星璀璨、众星拱月的局面,往往是某个大人物突围而起,缺乏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盛不衰的流派。
  务实竞争力也存在着问题。人民常说广东人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这确实体现了很务实、不务虚的特点。但实际上这不完全是好事,由此导致不重视思想理论层面的总结和提升,对高层次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识普遍不足,对文化缺乏一种敬畏之心和自觉的追求。
  像岭南人,我在广东几十年,广东最热衷的就是吃,酒楼、饭店每天都是门庭若市,座位都找不到,还要排队,坐在外面等。吃饭一百块钱,上千块钱都干,买本书几十块钱就觉得放着还占地方,对文化--特别是高层文化缺乏一种敬畏之心,这是广东人最缺乏的。同样是美术市场,在江浙一带,在山东一带就很火,因为他们有这个传统,不光是有尊重文化的传统,而且懂得这些东西将来都能够转化为投资,转化为财富,他们搞过这个东西,知道它的价值,所以愿意投资。广东人没有这个传统,所以都不知道它的价值,不知道拿来它干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去操作,这种兴趣自然就落下来了,所以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岭南人普遍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往往满足于浅尝辄止,抱负不够宏大,不愿意花大力气、大工夫把事业做深、做透,整天不守一隅,这里稍微点一下就去干别的了,"靓女先嫁",女孩年轻的时候赶快嫁掉,不要等到老的时候嫁不出去了。不可能在那里守着干到底,看到风声不对马上跑掉,缺乏把事业做深做透的定力,这也是一种局限,因为我们缺乏有深度的思想,没有文化底蕴支撑高远理想目标的时候,这种个性就成为局限了。这些局限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克服它,我寄希望于这些年大量来广东的新客家、新移民,他们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省份,有他们不同的文化传统,他们有文化传承,有文化观念,有对文化的敬畏,对精英文化的尊重,我想在新客家里面,这个观念比较浓厚,比较强烈。他们来到广东,正可以补广东原来的不足,他们能够在这方面发挥大的作用来扭转广东的风气。光靠广东人本身,要他不吃饭去买书很难了。但是,外来的这些人可以帮助广东扭转风气,把我们的缺陷弥补了,克服了,广东的文化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实:现在是论坛互动时间,欢迎大家提问。
  提问:你好,刘主席,刚才您提到了岭南文化的多样性的问题,您自己也把自己称为快乐的蝙蝠,您在文学、绘画、书法、古诗词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而且成就很多。我想问一下,你这种多样性文化性格是受岭南文化本身特性的影响,还是您自己的个性使然?谢谢!
  刘斯奋: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在广东生活了几十年,所以岭南文化对我的影响特别鲜明。不定一尊也是这样,从小没有什么崇拜感,对于一些有成就的人可以很佩服他,但是不会盲目去崇拜。同时,我自己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也不拜老师,也不临摹,就是学习。学习方式也是不定一尊的学习方式,画画的技法是前人创造的,你有创造力你也可以创造,不一定要遵循前人,不拘一格。不守一隅也是这样,写完小说,觉得写了十几年很辛苦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就画画、写字去了,也是不守一隅。这三点跟岭南文化比较一致,这三句话可能也是从我自己的体会里面总结出来的。
  提问:刘老师,您好,刚刚您的发言中反复地提到了新客家和客家文化,我想请问在现在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您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作为广东的孩子来说,岭南的文化要传承,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是最重要,或者是最关键的。谢谢。
  刘斯奋:我还是保留刚才说的那三点,包括开放、务实、兼容、进取,从这三点生发出来的精神。再补上一点,就是对文化价值要重视,要了解文化真正的力量,归根到底还是强调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力量是最根本的。所以,物质力量是表面的,对文化的价值作用要有更深的认识。
  提问:尊敬的刘老师,我请教一个问题,岭南文化这片沃土,将来能成就岭南文化大师吗?如果能,除了您在报告中讲的新移民、新客家之外,我们本地土著的这些文化人能够成就这种大师吗?谢谢!
  刘斯奋:你所提的是很深奥的问题,为什么呢?大师,据我的了解,他的产生是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老天爷,即人的天赋,那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想搞学问,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自己很明白,我这个人有悟性,但是没有记性,又没有耐性,这种人是肯定当不了学问家。所以,这种天赋很玄乎,是一种人的遗传基因,他具备各方面的天赋。这个天赋怎么产生的?这个规律到现在人类还没有解决,也许将来能够制造基因,能够制造天才出来,但是现在还不行。第二,社会的环境,外在的条件,这个条件,我想现在来说,我们刚才老说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有一个很要命的地方,就是把文化也当成工业产品,分工得非常细,非常小,你是画家,你画画,你就不能去写东西。你画西洋画,你就不要画国画,你画人画就不要画花鸟画。比如说生产流程,你做一个钮扣,分工也很细,这样只能产生专家,不能产生大师。大师往往都是通才,他的基础宽才能累起大师,你这么一点点文化基础只能产生小树。所以,大师的产生,你就不要让他只有一点点文化知识,只有宽泛的文化基础才能生长成参天大树。
  提问:刘先生,您刚才说广东没有文化,您给大家找了一个很美好的界定,是因为没有一个标准。依照您刚才的说法,广东是有文化产业,可能还依然没有文化。
  刘斯奋:你说工业文明是什么,农业文明是什么。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是有联系的,有联系但又有质的不同,农业文明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个家族,一个村到一个农户,他把他的生活都自己解决了,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个农民,男耕女织,衣食住行自己全部解决了。工业文明不是,工业文明是用工业分工,大工业的分工把整个周围的生产流程,比如说,以前女同志穿的丝袜,在农业的时代,它是用手工,要女王才能穿上,到了工业时代大批量的生产,一个女工都可以穿上,这个是生产力的改变。比如说,我们原来农业文明的那套社会道德观念,那就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套东西是那个时代的道德观念。那套东西在农业时代是管用的,你现在还说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吗?但是,古代农业时代一些优秀的东西,一些对人们的终极关怀我们要继承下来,但是,具体的操作,整个文化操作就不能一样,这个就是区别了。比如说,我们现在要搞民主与法制,跟传统那套东西肯定就不一样。民主与法制这块文化建设,我们要围绕这块东西去搞我们的文化建设。
  我记得前些时段,北京的教育局把金庸的小说选进了学生的课本里面,结果就引起了争论。在凤凰台的《大家谈》里,台湾的一个女教师很生气,她说你们这样搞的话,就等于我们台湾搞去中国化。它进入的理由,要把鲁迅的《阿Q正传》排斥出去。金庸的东西现代不现代?首先现代社会是民主与法制,金庸的小说里面有民主与法制吗?我不否定这个小说,他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你不能把用现代的理由把它弄进来,它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面就划出了农业文明跟工业文明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广东这三十多年来为什么能够这样发展?中央政策很重要,但是政策要人来实行,如果没有人来实行,广东三十年不会发展到这个成果,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主持人陈实:时间的关系,我们提问就到这里。我感觉到今天刘主席不仅在跟我们讲解岭南文化,我觉得他已经赞成了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就是对自己的文化,对岭南文化的自信,而且在面对这种文化的时候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事实上,对岭南文化也好,对整个中国文化也好,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有自己的声音。我很赞同这种发出自己声音的这种姿态。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广东给中国提供的,我认为不仅仅是GDP,它是向整个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提供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藐视自己的声音,要尊重自己的声音,如果每一种文化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这些小声音就会汇集成一个大的声音,我们整个中国就会为未来的世界提供自己更多、更高的贡献。今天的论坛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漂亮

酷毙

路过

握手

雷人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5-8-24 16:13
A good many vaablules you've given me.
引用 游客 2012-10-29 18:49
There's a sceert about your post. ICTYBTIHTKY

查看全部评论(2)

相关分类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4-20 07:05 , Processed in 0.0657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