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2|回复: 6

广东书法概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9 15: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注册/发帖,力挺大学生书法学习与交流,助推高校书画协会联盟与合作!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右艺分子 于 2012-6-29 15:16 编辑

清代广东书法

  清代的中国书坛,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作论述:“国朝书法,凡在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清初由于帝王的倡导,学习董赵的书法,几乎成了新的台阁体。科举制度对书法的要求,使不少人受到毒害。然而有识之士,还是能冲出樊篱,新辟天地的,学者阮元撰《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其后包世臣著《艺舟双楫》。继之何绍基、张裕钊、李文田、沈曾植等创作实践,碑帖结合或专治北碑,是对当时保守势力的猛烈冲击。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寓变革哲理于艺术理论,在当时书法界曾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令广东书坛稍异于全国。

(一)清初广东书法

  明末的广东书坛主要是受到遗民和方外书家影响,书法的发展曾出现积极向上的形势,以致出现康有为这样的书坛骄子。现将清初广东书坛主要书家分述于后:

  梁佩兰(1630—1705年),字芝五,号药亭,晚号柴翁,南海人,是明末清初广东诗坛三大诗家之一。诗名播海内,其书名或谓被诗名所盖,其书法实堪称名家,尤擅行草,参合北海、东坡、南宫三家,自成体,丰腴而不乏骨力,好用侧锋取势,字体俯仰低昂,极形妙态,晚年手笔,字形较扁,略参钟繇笔法,古雅浑朴,有汉隶意。

  王隼(1644—1700年),字蒲衣,番禺人。以小楷擅名,力追钟繇,点画简古,笔厚意浓,一洗学钟者圆熟之习。

  廖燕(1644一1705年),初名梦醒,字人也,后改名燕,字燕生,曲江人,为清初广东杰出思想家、学者。擅草书,娴熟精醇,宗法唐宋,而以黄山谷为多,奇倔秀逸,自成面貌。

  胡方(1654一1727年),字大灵,自号信天翁,学者称金竹先生。新会人。李蟠《岭南书风》有诗咏胡方“堂堂金竹希贤圣,书爱端芳不受圆,真草若从前代取,停云应许与随肩”。说明胡方的书法与文征明似。然楷书有异趣,文氏起笔多尖,胡恪守中锋,文氏字扁,胡氏字长,章草较今草尤胜,沉雄奇崛。

  苏珥(1710一?年),字瑞一,号古侪,晚号垂逸居士,顺德人。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谈到广东书家时,首先举出苏珥,他的文与书可称双绝,见重于时,行草体态出献之,疏拓秀媚,给人超逸高旷之感。

  庄有恭(1713—1767年),字容可,号滋圃,番禺人。在乾隆时代曾获殿试第一。书法入董其昌而去其怯弱,行书常带有颜真卿的圆劲,草书学祝枝山的挺健,所以能秀而不弱,流丽而不圆熟。

  陈昌齐(1743—1820年),字宾臣,一字观楼,海康人。一生好学,著述颇丰,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汉学家。书法从董赵人手,挹米芾遒劲纵逸以活其势,天首开张,蕴藉浑厚。书学著作有《临池琐语》一卷。

(二)清代中叶广东四大书家

  乾嘉年间,广东书法有了长足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书法家,其中冯敏昌、黎简、宋湘、吴荣光是杰出的代表。

  冯敏昌(1747-一1806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人,乾隆进士,是广东著名的乾隆时代学者。曾主持广州越华书院、越秀书院,肇庆端溪书院。工诗,与张锦芳、胡亦并称“岭南三子”,著有《小罗浮草堂诗集》等。其书法碑学《礼器》、《华山》,贴学由褚遂良人大令,尤精研兰亭诸本。还参合了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草法,以成体貌,冯敏昌的墨迹流传尚多,一般多见条幅、长卷、小字,文静温雅。书对联等大字则劲健豪迈。

  黎简(1747—1799年),字简民,一字未裁,顺德人。因爱罗浮(又称东樵)及西樵之胜,自号二樵。以诗书画三绝名震岭南。其书法,意志追晋人,中年兼学李北海,晚年写苏黄两家为多,隶书真追《礼器》、《熹平石经》,传世书法作品甚丰,显示了他在书法上的不断追求。肇庆七星岩石室岩洞内有他的《南服陨石》刻石,隶书体,秀劲舒放,纵横跌宕,属黎书上品。

  宋湘(1756—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工诗词,著有《红杏山房诗抄》。书学多家,尤擅行书,笔势豪纵,所书广州濠畔街“山陕会馆”四字,为羊城著名门额之一。又见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天光云影”四字刻石,每字近一米见方,气派非凡。张维屏《园朝诗人征略》说“芷湾襟抱豪迈,故挥毫洒翰,皆具倜傥权奇之概,宋湘书法功底深厚,取精用宏,融汇多家”,还能大胆运用工具,可“随手取物”作书,广东有白沙的茅龙,光鹫的竹笔,宋湘则首创用蔗渣与竹叶作书。相传他在惠州,讲学赋归时作《湖山五别诗》是用蔗渣写的,湖北《伯牙琴台题壁》是以竹叶写的,或刚劲柔韧,或雄浑流宕别具韵味,为后人称颂。
写的,湖北《伯牙琴台题壁》是以竹叶写的,或刚劲柔韧,或雄浑流宕别具韵味,为后人称颂。
  吴荣光(1773—1843年),字伯荣,号荷屋,又署白云山人,南海人。官至湖广总督,康有为称其书法深美,足可抗衡中原大家。他早岁便登词馆,有缘面聆阮元、翁方纲、刘墉等大师教益,学识既深,收藏又富。撰有书法论著《帖镜》六卷,刻有《筠清馆法帖》六卷,其书法植根于欧阳询,取姿苏东坡,中年致力《兰亭》,晚年化《张黑女》等碑入行书,《岭南书风》说“谁谓筠清笔太偏,率更胎息又苏仙。兰亭取势寻波磔,金石渊渊入晚年”。信乎其评。

  除上述4家外,乾嘉年间,广东尚有不少书法名家,其中有与冯敏昌等合称“岭南三子”隶书取法汉碑,在书坛上占一定地位的张锦芳和黄丹,还有被阮元聘为《广东通志》总纂的谢兰生,有攻诗书画,书法近唐人的张岳崧,还有伊秉绶人粤之后受其影响,书法不离伊氏的刘华东、黄其勤、黄钥、彭泰来、陈昙、明炳麟、吕翔等,他们之中以谢兰生影响最大。

  谢兰生(1759—1831年),字佩士,号澧甫,又号里甫,南海人。主持粤秀、越华、端溪书院讲席,后为羊城书院掌教,擅诗文书画,其学问为时人推崇。书法颜平原,参以褚遂良、李北海,谢氏《书诀》云:“用力在笔尖,为字之筋,有筋者顾盼生情,血脉流动,如游丝一道,盘旋不断。”可谓经验谈。他的书法用笔细处而不弱,见褚书的遒淡冲和,堪称“筋摇墨结,清虚朗润”,粗处重而不浊,纡馀跌宕,丰腴雄俊。是习颜书功力之所致。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5: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右艺分子 于 2012-6-29 15:17 编辑

(三)清末广东书法

  清代后期广东书坛之最,是出了一个康有为,康氏撰《广艺舟双楫》,是书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他的书作和论著,一直影响至今。

  清代广东碑学的兴起,陈恭尹首开风气,陈永正《岭南书法史》云:“黎简一谢兰生一朱次琦一康有为这一脉与吴荣光一李文田一潘存一邓承修一康有为这一脉最后都归结到康有为身上,岭南书法碑帖合流已成定局。”这种理解是对的,康有为确乎是继承了广东法帖和碑刻两派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广东书坛上那些各有建树的书家及其作品值得后人铭记。

  朱次琦(1807—1882年),字子襄,一字稚圭。南海九江人,学者称“九江先生”。他是晚清大儒。1847年举进士,曾任襄陵县知县。后归乡讲学礼山草堂20余年。勤于著述。门下子弟有康有为、简朝亮等。朱氏书法出入颜真卿,坚劲雄深,力能扛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先师朱九江先生,于书道用工至深,其书导源于平原蹀踱于欧、虞,而别出新意。相斯所谓鹰隼攫搏,握权透爪,超越陷井,有虎变而百兽兽令气象,鲁公之后,无其伦比,非独刘姚也。”又云:“吾观海内能书者,惟翁尚书叔平似之,惟笔力气魄,去之远矣。”先生不喜为人作书,且临终前自己把全部书稿付之一炬,所以书迹流传较少。何曼庵丛书《礼山草堂绪馀》录朱先生书迹12件。观之力透纸背,可知其健处刘(墉)不及,雄处姚(鼎)稍逊,清处翁尚书未逮。可知康有为对老师书法的评价是较公允的。

  陈澧(1810一1882年),字兰甫,因其读书处日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番禺人。道光十二年(1831年)举人。广东著名学者。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诗词、书法无不研习精究。著述极丰。楷书习欧阳通《道因碑》,沉厚茂密。小楷精研王献之《洛神赋》,不求貌似。行书专意米芾,参入唐楷,自成面目。他精通《说文解字》,研究金文、石鼓文、《天发神谶碑》等,熔铸成自己的篆体,传世作品,篆书最为人所重,用笔如铁石般挺硬,曲折自然,形神厚朴,古意盎然。

  李文田(1834.一1895年),字畲光,一字仲约,号若农、芍农。顺德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会试探花。擢翰林院编修。历充会试总裁。他是粤中著名学者,通晓兵法、经史、天文、地理之学。对金、元故实,西北水地尤有研究。著述甚多。粤中书坛李文田出,碑派才正式形成。卓然一代大家。他的行楷书少年时专工欧阳询等唐碑,后来研习隋碑《苏孝慈墓志》。中年博采汉魏碑刻,并参入邓石如、赵之谦笔法,融会贯通,成为酣畅饱满、厚重雍容的楷书风格。可与张裕钊、赵之谦、陶浚宣诸家前后辉映,领袖书坛。篆书得力于汉碑额,吸取清人篆书神韵,笔势收放有度,温厚蕴藉,自是一格。

  邓承修(1841—1892年),字伯纳,号铁香,归善(今惠州)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累官至鸿胪寺正卿。以真言敢谏著称于时。晚年主讲丰湖书院。书法精研北碑,形方而意圆,骨硬格瘦,神采温雅,自成一家。

  梁鼎芬(1859—1920年),字星海,号节庵,又号翠羽词人,番禺人。东塾弟子。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畏贵官,初上疏弹劾李鸿章有六可杀之罪致降职,后又劾庆亲王及直属总督袁世凯被罢官。颇有直声。书法初学柳公权、饶爽健刚劲之气。中年后兼取法黄山谷、褚登善,细筋入骨,撇捺加长,笔道细而劲,别有韵趣。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又号长素,后易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等,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他是改良派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爱国主义者。后为保皇会首领。康有为精于书法,少时受业于大儒朱次琦,曾得朱氏传授执笔法。32岁写成《广艺舟双楫》(也名《书镜》),在包世臣《艺舟双楫》推崇南朝碑刻的基础上,发展了扬碑抑帖,也就是尊魏卑唐的理论,给近代书坛影响深远,超出了广东范围,播及全中国以至日本、韩国等地。康有为书法初学欧阳询以应科举考试。后博览六朝碑刻,主攻《石门铭》、《灵庙碑阴》、《经石峪》、《六十人造像》等,不专一碑,海纳百川,遗貌取神而侧重圆笔一路。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别署饮冰室主人,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康有为弟子。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以“康梁”并称。他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于文、史、哲多有著述。梁氏在书法理论上受老师的影响,毕生宗尚北碑,其楷书源自《张黑女墓志》、《龙藏寺碑》、《张孟龙碑》,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或谓渗合南帖的笔意出之,故能刚柔相济,安雅闲逸而不弱,劲重严整而不燥。他的隶书,即便是临写汉刻有隶碑的端稳厚重,又见帖意的流丽圆活,碑帖合一,别有情趣。行草书更为熟练,丰腴秀雅。这些都是功力、学养深邃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5: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清代广东丛帖

  摹刻前人的墨迹于石上或木上,其拓本,也称为帖。丛帖,是古今名帖的汇编。

  丛帖的摹刻和拓本的传播,诚然会促进书法的发展。广东的丛帖始于明末清初,程乡(今梅州)李楩编集了《溪声堂法帖》,至嘉庆道光年间,广东丛帖迅猛发展,短短二三十年内汇集摹刻的丛帖,在数量、质量上,远远超过北方。由于经济的繁荣,一些豪富之家,竞相刻帖,成一时风尚。其主要者目录如后:

  《吾心堂临帖》4册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海阳郑润摹刻。
  《友石斋法帖》4卷 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海叶梦龙编次,南海谢兰生摹刻。
  《风满楼集帖》6卷 道光十年(1830年)叶梦龙编次,高要陈和兆摹刻。
  《筠清馆法帖》6卷 道光十年(1830年)南海吴荣光编集。
  《岳麓书院法帖》1卷 道光十九年(1839年)吴荣光编集,端州郭子尧摹刻。
  《寒香馆藏真帖》6卷 道光十六年(1836年)顺德梁九章撰集。
  《海山仙馆丛帖》 此丛帖包括《海山仙馆藏真》初、续、三刻各16卷以及《尺素遗芬》、《海山仙馆楔叙帖》、《海山仙馆摹古》、《宋四家墨迹》等7种帖。番禺潘仕成撰集。
  《南雪斋藏真》12卷 道光二十一年至咸丰二年(1841—1852年)伍葆恒撰集,端溪郭子尧、区远洋、梁天赐刻。
  《耕霞溪馆法帖》4卷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南海叶应晹撰集。
  《听帆楼法帖》6卷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番禺潘正炜编次,杨万年刻。
  《岳雪楼鉴真法帖》 南海孔广陶撰集。刻于同治五年至光绪六年(1866—188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5: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广东书法

  民国时期广东的书坛,受康有为求新求变的思想影响,辛亥革命的震荡,画坛屹起了一个岭南画派,书坛亦显示了日渐昌盛的形势。篆、隶、楷、行、草诸体都有饮誉全国的高水平作品。活跃着有作为的书法家群体,由清人民国并在民国时期声名更著的遗逸和学士,如吴道镕、潘飞声、商衍瀛、商衍鎏、朱汝珍等;在书法创作上,出现碑帖合流成果丰硕的名家,如叶恭绰、罗悖最兄弟、王遗、易孺等。还有辛亥革命中的孙中山、林直勉等。

(一)清遗逸和学士书法

  吴道镕(1853—1935年),字玉臣,号澹庵,番禺人,世居广州。少时受业于李文田,光绪六年(1880年)成进士,后为翰林院编修。曾任丰湖书院、潮州今山书院讲席,学海堂山长。著有《广东文征》240卷,《澹庵诗文存》等。书法初宗柳公权,骨格甚坚。晚年习隋碑,挺劲肃穆,小楷取法晋唐,温雅浑厚,行书亦洒落有致。晚年书名极大,广东各地不少楼堂院馆的匾额楹联皆出其手笔。

  潘飞声(1858—1934年),字剑士,号兰史,曾人南社,积极参与该社活动,与高天梅(号纯剑)、傅屯艮(号君剑)、俞锷(号剑华),合称“南社四剑”。著有《说剑堂诗集》、《说剑堂词集》等。书法篆、隶、楷、行、草俱能,尤擅行草,化合碑帖,苍秀道劲。何应辉评其书法云:“潘飞声行草笔力遒劲,用墨浓润,姿态俊服,意韵朴雅。”(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1330页,大地出版社1989年版)商衍瀛(1870—1960年),字亭云,番禺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翰林。书学颜体,笔力甚重,形态苍健。
  商衍鎏(1874—1963年),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番禺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探花,授编修。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毕生研究书法,功力很深,楷书学颜、褚,兼有颜真卿的端庄严谨,褚遂良的雅健清秀。《民国时期书法》录有他的楷行作品四帧,其中行书斗方“题画诗”,董文评云:笔下随手拈来便能天机流露,超凡脱俗,别有一种高雅的气格。这件题画的三首七言绝句既情境交融,也抒发了学者的恬淡心境,表现了他多年浸淫古人碑帖后所具有的深湛功力(《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有《商衍鎏诗书画集》行世。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编修,工词翰,擅书法,著有《词林辑略》、《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书法学王羲之、欧阳询、智永。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

(二)兼擅绘事的书法家

  冯权(1875—1950年),字师韩,号邓斋,晚号无沙老人,别署半亩竹园居士。于国画、摄影、舞蹈及物理、化学、英语等无不爱好,尤擅长书法。书法服膺完白山人,故号邓斋。隶书沉雄峻拔,揉合北碑和汉刻,自是一格。高剑父(1879—1951年),原名崙,字爵廷,号剑父,以号行,番禺人。高氏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郑春霆《岭南近代画人传略》云:“平素于画,敝帚自珍,有求之者,辄以目疾辞,索之急,乃以草书塞责,怪异至不可识,尤过张颠。盖初宗郑板桥,后以画笔法入书,笔画如古藤怪木,有虎伏龙腾之势,渗以流砂坠简出之,可谓自创一体矣。”他的书法沉雄苍峭,笔势盘旋缭绕,如百岁枯藤,墨法浓淡燥润,随意所之,前所未有,为狂草开一生面。

  高奇峰(1889—1933年),番禺人。原名高,字奇峰,以字行。与其兄高剑父齐名。曾任教岭南大学。其书与画风相近,用笔沉雄高简而有奇气。赵浩(1881—1948年),一名秀石,号佛石,别署牛口,台山县人。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画教授。于各体书法钻研功深,并能篆刻,是摹仿高手,仿制古画,直逼原作,且于款识题跋、印章、装裱一手出之。书法尤擅宋徽宗之瘦金体,王文治之行书。

  邓芬(1894—1963年),字诵先,号昙殊,晚号从心,南海人。善刻竹,又能于一个橄榄核上刻上两百多字。书法褚遂良,而以章草笔法人之,生辣峭劲。

(三)碑帖合流的书法家

  罗曧(1872—1924年),字东,又字瘿庵,顺德人。康有为弟子,颇受康氏的学术思想影响。久客北京,爱京剧,对京剧掌故甚详,培养名伶程砚秋成材。辛亥革命后,历任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等职。后潜心艺术,研究近代史,工诗,著述甚多。于书法各体兼擅,为近代杰出书法家。楷由唐而上溯北碑,气酣力健。行书融汇唐宋各家而自成体貌。实则罗氏最精能者为草书,以章草之法参人今草,熔冶出新意,笔法厚拙而不失灵动,字体古朴而更添妍美,为近百年间章草高手。

  罗(1873—1954年),字照岩,号敷庵,又号复堪。曧从弟,康南海弟子。与兄终身同客北京,合称“顺德二罗”。诗功甚深。他的书法从唐碑人手,上溯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颂》、元末宋克章草等名帖,取精用宏。其作品或雍容凝重,字字独立,笔断意连。或笔峰利如刀截剑削,峭劲连绵,在统一风格下仪态万千,这是功力与情性俱足达到的精熟境界。晚年手书《三中簃学诗浅说》、《书学略论》各一卷,尤足珍贵。

  王(1884—1944年),原名世仁,字君演,后改字秋湄,号秋斋,番禺人。工诗词书法,著有《章草例》、《堂诗选》、《秋斋遗墨》等。毕生研究金石,收藏碑帖甚富,书法熟习各体,而章草尤为杰出。其章草,初从赵子昂《千字文》人手,得秀媚之趣。中年后游学北方,学问日进。继而转习《出师颂》、《急就章》、隋《鞠迟墓志》等魏晋名碑帖及汉隶,遂成个人面目。祁育麟评其书云:“点画用笔圆劲流畅,出锋爽利,不怒不张。点画筋、骨、血、肉、气、神态毕具,刚而不狠,柔而不弱,血肉丰美,均称适度,肌肤妍丽,可谓笔笔精到,字字巧妙。统观全篇,格调典雅,生意盎然。”(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四)博通文史的书法家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誉虎,又名裕甫、玉甫,号遐庵,晚年自号遐翁,番禺人。青年时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民国成立后,曾任交通部次长,总长兼交通银行经理。后长期在北京政府任交通总长之职。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关税特别会议委员会委员、国学馆馆长等职。晚年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央国画院首任院长。叶氏长期从政,但不废艺术创作研究,一生著作甚丰,贡献很大。撰有《叶恭绰书画选集》、《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矩圆馀墨》、《退庵汇稿》、《遐庵诗》、《遐庵词》,并辑有《全清词钞》等。
  叶恭绰世代书香,幼承家学,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高的素养,经史子集靡不深究,诗词文章自少精通。对书法一门,长期浸淫,善学善用,熔铸碑帖于一炉,博大精深,遂成一代书风。他从赵孟颊、颜真卿、柳公权及黄庭坚取法度,出之心迹见其骨格韵致。继而受康有为影响,探求六朝碑刻,秦汉金石,厚积薄发,渐而形成其宽博雄强又秀雅婀娜,沉厚古朴又真气弥满,冲和可人的“叶体”。

  黄节(1873—1935年),初名晦闻,字玉昆,顺德人。著名学者。青年时多次出游,北登长城,东渡日本,接受进步思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上海与友人邓实,刘师培等组织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宣传反清革命。辛亥革命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广东通志馆馆长、清华研究院导师。著有《蒹葭楼诗》2卷、《诗学》、《诗律》等。黄氏书法以帖学为根,初从米芾人,再益以唐人写经笔意,略取碑法,参人《马鸣寺碑》的体势,方圆并用,刚柔相济,优雅淡远,清高脱俗,极有佳致。其最得意之作当为《重修镇海楼记》,自撰文,书于民国17年(1928年),行楷体,字字如精金美术,诚为不朽之作。

  易孺(1895—1963年),初名熹,亦名廷熹,更名孺,字季复,号大厂,鹤山人。著有《大厂词稿》、《双清池馆集》、《决亭印存》、《孺斋印稿》、《大厂集宋词帖》、《大厂画集》、《韦斋典谱》等。大厂才能渊博,凡书法、绘画、古文、训诂、诗词、戏剧、音律、篆刻等诸道无所不精,堪称近代才子。书法初学赵之谦,后乃力追汉碑,自成面目。

  陈垣(1880—1971年),字援庵,新会人。历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研究院导师、北京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书法宗王羲之及元明诸名家。古劲闲淡,清雅绝尘。

  邓尔雅(1884—1954年),原名溥,又名万岁,字季雨,号尔雅、邓斋,以号行,东莞人。古文字学家。诗学龚自珍加以变化。对碑帖研究甚深。曾东游日本学习美术。邓氏长于篆书,早年学李阳冰,后参人邓石如笔意,篆书用笔方劲中有圆润,字体严整古朴。其楷行书植根于帖,参人北碑,柔中带刚,很有韵味。邓氏对其外甥容庚的影响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5: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从事辛亥革命的书法家

  中国书法有很好的传统,学书者除了习碑帖之外,尤讲究书者的业绩,品性、学养,而前后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孙中山从事辛亥革命,又作用于书法,因而促进了广东书法的发展。不少从事辛亥革命的人士,本身就是一个书法家,以至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素不以书名,而其书法,不求工而自工。书法以苏东坡及晋唐写经笔意为主,正直、宽厚、雍容,内涵丰富而气度恢宏,从其书法可以想见孙先生崇高的思想境界。

  廖仲恺(1877—1925年),原名恩煦,又名夷白,惠阳人。少时在美国读书,后到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历任要职,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书法见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馀韵,书风点画森秀,形态遒劲厚健,现存书扎颇多。

  何香凝(1878—1972年),原名柬,又名瑞柬,别署棉村女士,南海人。早岁曾向高剑父学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长期致力妇女运动,是近代著名的女政治家。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能诗善画,尤擅长画虎和松、梅。书法受苏东坡、颜真卿影响,刚健朴厚,舒卷自如。《何香凝诗画集》中有不少手迹。

  陈融(1876—1956年),字协之,号颞庵、松斋,番禺人。早岁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国府秘书长。民国25年(1936年)后专力于文教事业,研究岭南文化,收藏金石书画颇多。他的诗词、书法、篆刻、藏书,俱负时誉,著有《读岭南人诗绝句》、《黄梅花屋诗稿》、《颞园诗话》、《竹长春馆诗》等。书法碑帖合一,碑骨帖韵见之笔端,方圆兼有,刚柔协调,在今草中化入章草形意,是为难能。
  陈树人(1883—1948年),原名韶,番禺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后两度代理广东省长之职。其画师居廉,与高剑父兄弟同创岭南画派。书法钟、王而参以北碑体势,高古朴拙,安祥古雅,极有个性。

  朱执信(1885—1920年),原名大符,番禺人。早岁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曾参与辛亥广州之役。曾任广东审计院院长。民间9年(1920年)在虎门遇害。朱氏渊源家学,自幼能诗书,草书学孙过庭《书谱》,书法清雅流畅,笔致翩翩。

  邹鲁(1885—1954年),字海滨,号澄斋,大埔人。早年从事革命活动,历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校长。1954年2月病逝于台北。著有《回顾录》、《邹鲁文存》等。书法学隋墓志,颇得神髓,参合帖意为用,斩截爽利,质朴清新,自然超脱,体态瘦硬,奇崛而静雅,自是一格。广东各地有多处题刻。黄花岗书碑刻《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为其力作之一。

  陈铭枢(1889—1956年),字真如,合浦人。早岁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代理行政院长等职。雅爱书法,尤精汉隶,于《礼器碑》特有心得,书作清森峭劲,风度俊逸。

  胡汉民(1879--1936年),字展堂,番禺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为广东都督。历任广东总统府秘书长、代理军政府大元帅、外交部长、立法院院长等职。胡氏能诗善书,对《曹全碑》如痴如迷,大力提倡,多次为自作诗集曹全碑成古近体,叠韵不休。书风笔意谨严,神采焕发飞动,功力老到,行书合褚、米为一家,清劲峭拔。

  林直勉(1891--1935年),原名培光,字直勉,以字行,东莞人。曾任孙中山军政府秘书。他的隶书直追汉人,集诸家之长,加以变化,高古、沉雄、博大。为现代大家,可跻身于清代隶书诸名家之列。对其佳作好评如潮,曼庵居士编印丛书《东官三家书画》(1987年夏刊于香港)评林氏隶书云:“吴昌硕见之,谓吾不敢作隶书矣。简经纶谓林公在日不敢问隶。推崇可知也。”罗落花云,林氏之临汉碑,“能以心会意,以意会神,与古人相契于旷代”(《广东文物》239页)。赵宝平对其集《校官碑》联云:“用笔简劲朴茂,笔力沉雄,方圆相济,富有变化,具有《石门》飘逸,《礼器》肃括,《张迁》雄厚朴茂的笔致。”林氏的楷书曾习王献之,继而上溯钟繇,参人汉隶高古厚重,别具一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5: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国后广东书法

  当代的广东书坛,上承民国时期优势,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容庚、商承祚两先生的篆书和学问,足可入全国名家之列。还有吴子复的隶书,秦咢生的晋碑,麦华三、李天马、朱庸斋的楷书,侯过、卢子枢、阮退之的行草,黄文宽的篆刻,都各有成就,饮誉书坛。1957年中日第一次书法交流展,中国作品100件,其中广东18件,占1/6强。1962年广东举办文史夜学院,开设书法班,为国内最早书法专业班之一。1963年9月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研究会之一。这些,都表明了建国后广东书坛有着骄人的成绩。

  侯过(1880—1974年),字子约,梅县人。早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任广东支部长。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林科。归国从事林业工作。博学多才,能诗善书,少时学颜体,进而学北碑,尤爱《张猛龙》、《郑文公》。晚岁精研行草,取法《十七帖》、《书谱》,人书俱老,极苍莽之致。著有《五木斋诗草》、《约庐诗草》等。1963年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侯过首任研究会主席。

  胡根天(1892——1985年),原名毓桂,号抒秋,又号志抒,别号天山一叟,开平人。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广州美术学校校长。从此,他献身美术教育,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建国后历任广州市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等。书法宗二王,神意超然物外。

  容庚(1894--1983年),字希白,号颂斋,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东莞人。早岁从其舅邓尔雅习《说文解字》,并学治印。民国11年(1922年),持《金文编》赴北京见学者罗振玉,大受欣赏,被荐至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民国15年(1926年)毕业后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抗战胜利后,任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1949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容先生对古文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研究书画碑帖著述亦丰。事余作书,亦是名家。先生小楷寓篆意,古雅不凡。尤擅金文,坚刚朴厚,蕴藉雍容。陈代星评其金文书法日:“笔底娴熟练达,笔到意到,开张合度,形态质朴安祥。用笔内厍,方笔中有圆笔;行笔稳健有力,墨聚势蓄,重而不浊;使圆转通达,笔势衔接完整圆润;线条凝聚有力,结体修长,匀称和谐,用小篆笔意写大篆,长垂之势很突出。整幅观望,生机盎然。”(见《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由于先生的卓越成就,曾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奖书法一等奖。并任广东省书法篆刻研究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首任主席。
  阮退之(1891—1979年),原名阮绍元,阳江人。精于诗,曾受聘为暨南大学诗学教授。晚年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书法二王为根基,旁参《书谱》、刘石庵书体,并上取陆机《平复帖》意态。书作简古朴厚,卓然成家。有《阮退之草书册》行世。

  吴子复(1899--1979年),原名琬。字子复,以字行,号宁斋、伏叟,四会人。早年从事油画创作,深受野兽派玛蒂斯影响。30年代执教于广州市美术学校,后私淑隶书大家林直勉,追宗秦汉金石,专意研究书法,旁及篆刻、中国山水画。吴氏一生致力于汉碑,提倡主临《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阁颂》、《石门颂》、《校官碑》。他对《好大王碑》、《礼器碑》、《祀三公山碑》用力尤深。自成劲秀古雅的风格。有《吴子复隶书册》、《吴子复临好大王碑》印刻。

  秦咢生(1900--1990年),别号古循,号路亭,惠州人。历任广东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书法初学赵体,后上溯钟、王、魏晋碑刻、秦汉金石,书法能书篆、隶、楷、行、草诸体。行书尤为突出。87岁时印《秦雩生自书诗册》,老笔纵横,遒劲朴茂,可为其代表作。

  卢子枢(1900--1978年),原名沛霖,字子枢,以字行。室名“一顾楼”、“不蠹斋”。东莞人。幼承家学,习书画词章。学画由“四王”而上窥子久。书法董其昌得其神髓,参化王、米,清逸雅秀。行楷小字得钟王法则,洒脱闲淡,令人神往。

  商承祚(1902--1991年),字锡永,号契斋,番禺人。幼承家学,民国10年(1921年)起,以罗振玉为师,研习甲骨文、金文。从30年代起,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民国12年(1923年)出版的《殷墟文字类编》,是最早的甲骨文字典。一生从事古文字研究,执着追求书法艺术。行楷习颜真卿,以“细筋”出之,饶秀润之气;隶书习汉碑,晚年醉心秦汉简帛,喜作秦隶,雄浑古朴或可作汉篆观之。篆书善各体,小篆学《峰山碑》以铁线篆为用,严整清劲。然其擅长为金文,温厚醇雅,笔意甚高,与容庚先生金文可称“南天双绝”。有《商承祚篆书册》行世。

  麦华三(1907--1986年),番禺人。书法教育家,弟子甚众。30年代编写了《古今书法汇通》,对广东书法有一定影响。民国29年(1940年)撰写《岭南书法丛谭》,晚年有《行书字帖》、《麦华三小楷》等印行。小楷为其代表作,初从刘墉人手,后直追王献之,圆润丰匀,为其代表书体。

  李天马(1908--1990年),原名千里,字天马,以字行,番禺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1962年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文史馆书法组长,并多处兼职书法教授。李氏在上海与沈尹默、潘伯鹰等学者往返,推动中国书法的发展。李氏书法擅长行楷,以欧体略参《张猛龙碑》形意,刚柔相济,温雅平淡。小楷法钟、王及唐宋诸家,自成风格。

  佟绍弼(1911—1969年),原名立勋,字绍弼,又字少弼,号腊庵,以字行。自幼攻读经史,能古文,工诗词。书法唐人手,后受康有为影响,一意研习北碑。晚年又转向帖学,融汇碑帖,书风沉厚超逸,苍健潇洒,富个性。

  朱庸斋(1920--1983年),原名奂,字涣之,号庸斋,以号行,新会人。青少年时即以能填词知名,出任广州大学、文化大学讲师。叶恭绰深赏其才,特推荐入广东省文史馆。一生专意于词,作书画为余事。小楷法钟繇、二王,体势古拙凝重,意态潇散闲雅,自是一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书网 ( 粤ICP备16035132号-1 )

GMT+8, 2024-4-20 09:34 , Processed in 0.0637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